“晚高峰一个路口,有交警来回奔跑,两边还有其他民警驻守,加上特保、协管员,穿‘制服’的算下来七八个,面对这阵势,违法简直是自找麻烦啊!”从徐家汇开车到浦东三林,市民小蒋发现最近上下班经过的路口,几乎都是这样的场景。
截至4月26日,上海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已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43万余起,同比上升117%,其中查处10大类突出违法行为123万余起,同比上升137%。
“这次大整治是不是比过去吹得更猛烈的一阵风?”小蒋的想法和大多数市民一样。这也正是不少热心上海城市交通管理的志愿者们所关注的问题:上海整治交通违法行为,不仅要管得严格,还要管得长效。
不能是单纯“人海战术”
为最大限度把警力压到路面,除了全市6700余名交警全员上岗外,基层派出所每天4200余人次警力参与整治行动,市公安局每天850人次、分县局每天约1800人次的机关警力早晚高峰时段上路执勤。“全警”真的动起来了。但在志愿者看来,一线民警的执法状态更加主动积极,也非常辛苦,但这样的状态是否“可持续”?
“有一次看到社区民警也在清理小区周边违法停放的车辆,这是‘全警动员’一个合理的方向。”在一些志愿者看来,全警动员不应该是“人海战术”,而应该是“各司其职”,各警种发挥自身优势,对量大面广的交通违法行为齐抓共管,重塑风气。
“过去一些人觉得警力有限,只能在大马路巡逻,所以把车停在小街小巷里,结果造成‘肠梗阻’,但现在更多警察有了处罚权,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一些志愿者告诉记者,3月30日起黄浦区所有派出所巡警开始参与交通违法行为整治,随后全区210名社区民警也加入交通违法的执法队伍中:“巡警见警率高,社区民警熟悉社区周边情况,他们的加入能发挥自身优势,今后就算不是‘立马路’,他们也能长期参与交通管理工作。”
创新执法方式降低执法成本
在静安寺上班的白领肖辉在路口当志愿者时,发现有时处罚一名乱穿马路的违法者居然要耗上20分钟:“明明是自己违法了,却缠着民警一会儿问‘证据在哪里’,一会儿又问‘天天这么走凭什么罚我’,执法成本实在太高了!”
这次大整治中,不少区县公安分局创新出各种执法“神器”让志愿者们赞不绝口。杨浦警方在警用摩托车挡风玻璃下方安装有监控屏幕的行车记录仪,可监测到横向100度范围内的道路情况,拍摄记录可当场回看。民警在日常执勤中发现违法行为,现场就能做出处罚。
上海市人大代表许丽萍认为:“上海还是要依靠信息化和从严执法来倒逼交通秩序良性运转,而不是仅仅靠增加警力。”
除了“技术”上的提升,不少市民、志愿者更关心如何从立法上进一步加强法律的约束力和震慑作用。在上海市人大代表沈国明看来,此次交通整治能否取得效果,在立法上取得突破,主要依赖于两点:一是,全社会有比较高的道德水准;二是,有比较管用的诚信体系。他建议,将违法行为与居住证、个人征信记录、保险费等挂钩,这样的地方性法规含金量才会高。
从“全警动”到“全民动”
静安区一家企业规定,员工交通违法后需向总经理解释原因,这让不少白领感到不安:“罚款就算了,给领导留个差印象可不好改回来。”一些运输企业也尝试“叠加处罚”的办法,浦东新区公交企业欢迎市民举报驾驶员交通违法行为,查实后除交警处罚外还将额外处罚,违法鸣号、违法变道等行为,驾驶员将损失上千元。
自交通大整治以来,不少区县都积极组织市民参与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工作。以长宁为例,长宁区各级文明单位、两新组织党员、文明社区、文明小区居民群众共1648名交通志愿者和2万余名平安志愿者参与上路整治和宣传工作。瑞强物业也积极响应此次长宁区发出的交通文明志愿者倡议。瑞强物业负责人刘向东告诉记者,“志愿者回到工作岗位之后,更加负责任了,做事情也很卖力,懂得为别人着想”,责任意识的激发、自律性的提升,这是他所理解的“全民动”所带来的更重要的意义。
“希望大整治是一个契机,唤起全社会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关注。”一些志愿者希望,上海能通过这一次大整治,做到“警不在现场,法自在人心”。“这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所应有的文明素养,也是内核化的‘长效’机制。”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