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逝,斗转星移。转眼之间,又是一年冬至来临。在二十四节气中,它是很特别的一个,在古代也曾被称为“亚岁”。
至今,冬至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它的讨论也一直未曾停歇。吃饺子、吃汤圆……对很多人来说,在这个时候来一份属于冬至的美食,代表的也是对不久之后春节团圆的期盼。
它是一个节日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冬节”、“贺冬”。也有说法认为,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在周代就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古籍中,似乎也可以找到冬至是一个节日的佐证。有文献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但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朝的正月等于现在的十一月,拜岁和贺冬其实区别不大。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严格来说,冬至还不算是一个节日。民俗专家王娟说,“这个节气出现得非常早,庆祝方式出现得也比较早,但它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节日。”
“古代有许多重要的活动都放在冬至举行,内容比较丰富,但地方不同庆祝方式也不一样,差异性较大。”她解释道,惯常的民俗活动,大概有为长辈送鞋子,“数九”、画消寒图之类。
王娟说,“有一种说法是冬至要祭孔子,会有很隆重的典礼,但这也不是普遍意义上的庆祝活动。所以冬至跟我们如今说的传统节日新年还是不一样的。”
作为“亚岁”的冬至
抛开“它是不是节日”的讨论,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倒确实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处在阴气高涨、阳气发生之时,也是传统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
在古人的观念中,冬至居于新旧更替的时节,自然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冬至节俗中许多习俗、仪式内容就来源于人们对这一时节的感受。
《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一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一度被称为“小年”,足见其重要性。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在民间,祭祖的规模小了很多,人们更多遵从的是一些应景习俗,像吃馄饨、红豆米饭等等。
节气美食,不只是满足味蕾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冬至对人们的意义,也不只是一个时间节点那样简单。
有文章提到,清代苏州人“最重冬至节”,冬至前一天,亲朋好友互相馈送节日食品,提篮担盒者满路,俗称“冬至盘”。
苏州冬至的节令食品是冬至团,冬至团用糯米粉做成,中间包裹糖肉、菜、果、豌豆沙、萝卜丝等。人们用它来祀先祭灶,并且作为节礼相互馈送。
北方人多半习惯在此时吃饺子,南方有的地方则愿意来一碗汤圆。冬至之后是阳气生发的时候,绿色又容易让人想到春天,有的地方会在此时特意吃一点青菜,以示顺应天时,在寒冷的冬天里,期盼着鸟语花香的季节早点到来。
所以说,吃饺子也好,吃馄饨也罢,人们在意的并不是味蕾的满足。
从古代的“亚岁”之称,到如今常常被提起的冬至夜,大家如此关注这个古老的节气,恐怕也是因为它总出现在一年将尽之时,距离春节团圆的日子不再遥远。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冬至过后,时间推移中,白昼渐渐变长,夜晚渐渐变短,春天的脚步也慢慢地近了。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