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有条叫岳家湾的路,连日来,那里的道路两边铺上了厚厚的一层根植土,既美化了环境,又给树木增加了“食粮”。这种根植土是下城区在河道淤泥长效化管理中,对淤泥经处置、脱水后“创造”的绿色回用土。
杭州市“五水共治”进入到第三个年头,主城区已基本消除了黑臭河。为防止黑臭河污染反弹、保持水质稳定,工作重心转向了河道淤泥清理,清淤成为当前全市“五水共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清淤的同时,淤泥去哪儿?如何资源化利用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对此,下城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下城区位于杭州市中心,共有30条河道,分属运河水系和上塘河水系,由于辖区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因此城市面源污染大量冲刷沉积,在河网水动力不足的影响下,很多河床淤积很快。传统城市河道清淤受淤泥外运难、淤泥堆放难、机械进河难的“三难”影响,大多采用挖泥船清淤,容易对下游河道和周边居住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清理浮泥污泥效果较差。河道底泥的持续发酵,释放氮磷,是造成劣Ⅴ类水体氨氮、总磷超标的一大原因,更成为进一步深化河道整治的“瓶颈”问题。
污泥不除,浊水难清。下城区采取的河道清淤方式,简单说,就是将泥浆输送管长期埋在河道中,就像病人输液的“留置针”一样,当河道淤泥堆积到影响水质时,可随时通过临时提升泵,将淤泥输送到淤泥处理场进行泥、水分离,脱水后的淤泥干化后进行检测化验,达标的作为种植土,不达标的进行改良,实现变废为宝回收利用。
今年4月,下城区在长浜河埋下了泥浆输送管进行探索。长浜河北接庙桥港河,南接东新河,东连石桥河,全长1777米,宽8米~30米,具有城市河道的代表性。输送管埋好后,紧接着投入了1800万元,建成了占地20亩的淤泥处理场。场内设置30米×20米×3米的淤泥沉淀池和清水池各一个,安装了两台压滤机。据介绍,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每天可消纳淤泥1500立方米。从成本核算角度来说,单单淤泥外运一项,每年按10万立方米清淤量计算,外运费用市场价为90元/立方米~120元/立方米,可节约资金900万元/年~1200万元/年。
下城区这一河道淤泥长效管理机制,为河水质量的长期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先后得到浙江省、杭州市“五水共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肯定。一些相邻城市多次组织人员参观学习,作为城市河道清淤的典型经验进行推广。
(原标题:管道藏河底 清淤更便利 )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