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近几年来国内哪所“211工程”大学上升势头凶猛、进步神速,屡屡在各大权威大学排行榜上表现抢眼,苏州大学无疑是当仁不让的。最新发布的“2016自然指数”排行榜上,该校成功闯进全球高校排名百强、列78位。ESI最新数据显示,该校7个学科跻身全球前1%,居“211”工程大学榜首、国内高校总排名第24位。在新鲜出炉的2016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行榜中,该校列全国2595所高校第15位。……铿锵的前进步伐中,有着116年建校历史的苏州大学,以传承和创新的智慧和勇气,探索着追求卓越的一流之道。育人
原标题:苏州大学:百年名校以传承和创新探索一流之道
【摘要】 …… 铿锵的前进步伐中,有着116年建校历史的苏州大学,以传承和创新的智慧和勇气,探索着追求卓越的一流之道。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述汤加盟该校后,“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人才发展模式,为学校材料学学科建设按下“快捷键”。
毕业季
①苏大欢迎你 ②苏大学生在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实景演出昆曲
要说起近几年来国内哪所“211工程”大学上升势头凶猛、进步神速,屡屡在各大权威大学排行榜上表现抢眼,苏州大学无疑是当仁不让的。最新发布的“2016自然指数”排行榜上,该校成功闯进全球高校排名百强、列78位。ESI最新数据显示,该校7个学科跻身全球前1%,居“211”工程大学榜首、国内高校总排名第24位。在新鲜出炉的2016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行榜中,该校列全国2595所高校第15位。……铿锵的前进步伐中,有着116年建校历史的苏州大学,以传承和创新的智慧和勇气,探索着追求卓越的一流之道。育人之道:多样供给 因材施教自学IOS开发语言、独立研发APP游戏,成功申请到苹果公司颁发给学生开发者的特别奖学金,并受邀参加日前在旧金山举办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经历,最近集中发生在了苏州大学敬文书院大二学生左辰豪的身上。作为获得该项殊荣的全球350位幸运儿之一,左辰豪的“幸运”折射着苏州大学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创新。2011年,借鉴了剑桥、哈佛等国外著名高校的“住宿学院制”,苏州大学从各学院新生中选拔了一批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入住”敬文书院。几年来,在以学生自治为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和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模式下,书院逐渐成为学生思维碰撞、激发创意的“第二课堂”。“比如,书院实施全程全员导师制,在课程学习、科研项目、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指导。另外,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宿舍文化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聊起自己的成长环境,左辰豪如数家珍。在苏州大学,学生获得各种机会参与科研活动的事例比比皆是。作为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的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每一位本科生从大一起就能进入实验室参与纳米领域最前沿的科研课题,经过“专属”导师的专业培训后,还能直接操作使用学院总价值超过1亿元的实验平台设备。而在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通过学院搭建的国际化教育平台,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化视野。2013年以来,已有45名本科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资助,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高校进行为期10个月以上的交流学习。今年上半年,就有26名同学收到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等多家国外知名大学的预录取通知。“学校十分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研究性的教与学,培育学生的创新基因,也为学生品质、素质、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苏州大学教务部部长周毅介绍说,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教学模式、课程建设与课程考核形式,实施了新生研讨课、微课、翻转课堂、课程过程化考核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并通过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等各类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多措并举推进本科生的教育改革进展。当然,一所充满人文情怀的大学绝不会仅仅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唯一己任。两年来,苏州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活动与校园品牌读书节活动,先后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展示项目与示范项目。在书香校园的浸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在一批批学生身上得到步步体现。近日举行的“2015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数学科学学院2012级师范专业学生孟珍因自强不息、穷且益坚的经历,成为摘得该项荣誉的10位大学生之一。谈起贫寒家庭接连重创的困境,孟珍说,自己有过慌乱、迷茫甚至低落,是学校的成长平台给了她莫大的鼓舞。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她在学科竞赛中历练知识应用的本领;在科研项目里体验课题研究的乐趣;又在带动班级同学学习、帮助农民工子女和孤老的社会活动中得到精神满足和价值体现。就在上个月,孟珍还收到了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录取的好消息。学科之道:强强联手 协同创新6月8日,一场有关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跨组”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的会议室召开。4个多小时的交流中,中心何苏丹教授的课题组与共同致力该项研究的药学院张小虎教授课题组围坐一起,汇报各自最近研究进展、分析讨论实验数据,又共同制定规划了课题研究的下一步计划。像这样的联合组会,是两个课题组之间的一项常规活动。“我们需要及时把抗肿瘤活性研究中的实验结果反馈给药物化学组,供科研人员优化用于开发新药的先导化合物,而后实验室再进一步研究优化先导化合物的抗肿瘤机制。”何苏丹说,正是在交叉协作的联合攻关中,加速了高效新型抗肿瘤小分子化合物的研发。类似的学术群体协同创新在苏州大学并不是稀奇事。为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集成,学校相继建设成立了如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等一批交叉学科研究基地。“学校集中资源精准发力,打破学院(部)界限和学科壁垒,由此带动形成的优势学科集群,大力推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苏州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沈明荣如是说。“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苏州大学人才高地的集聚效应中也有体现。2007年以来,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该校在人才队伍方面投入之巨,先后引进包括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等各类优秀人才1300余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述汤加盟该校后,“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人才发展模式,为学校材料学学科建设按下“快捷键”。8年间,李院士所在的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累计获得国家地方各级各类平台、科研项目264项,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Comm.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另有一项科研成果入选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两篇论文入选2011年和2013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面对新兴学科不断“出新”,学校一些传统学科也在整合资源、借助外力中寻求“重生”。2007年,苏州大学成立首个校企合作学院——金螳螂建筑学院,秉承江南古典园林意蕴与苏州香山匠人精神,学院在规划凝练学科方向时,将“风景园林”列为特色学科,既兼顾原有农学特色,又偏重植物应用与设计,扩展了建筑学科的内涵。“一所年轻建筑学院要想后来居上、独树一帜,就得寻求特色学科的特色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院长吴永发介绍,凭借校企共建优势,学院将室内设计方向列为建筑学科的另一个着力发展方向,并邀请富有一线实践经验的设计师担任课外指导,带领学生做调研、画图纸、建模型、下工地,将打造匠心筑品的“工匠精神”作为工科人才的重要气质加以培育。“一流之道,在于追求卓越。苏州大学把追求卓越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追求一流中坚守育人为本的大学之道。”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说。姚臻 丁姗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