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历经40年的艰苦奋斗和创新发展,中关村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创新名片”。中关村的崛起,既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一个缩影,又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标志性成果。作为深化改革的“探路者”,中关村近来又有哪些新举措、新尝试?日前,北京青年报记者对多家机构和企业进行了实地采访。
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该如何突破?对于人才集聚、成果迭出的高校来说一直以来是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对此,北京理工大学的做法是,积极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学科性公司模式。
“技术转移中心及平台成立至今,新组建学科性公司5家,累计促成百余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4年至2016年服务中关村企业128家,共304家次。持有科技成果1600余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数量56项。”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北理工于2016年初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内设机构,该中心负责全校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归口管理;同时成立学校全资的北京理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实行市场化运营和激励考核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业内人士表示,类似的探索在国内高校具有开创性。
据介绍,2010年以来,北京理工大学共创办学科性公司15家,转化学校科技成果50余项,技术作价8500万元。其中,以毛二可院士学术团队为主创办的北京理工雷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中关村第一个实施科技成果入股股权奖励的成功案例和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
北青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同样是有着重量级高校的人才智力支持,同时面向市场化运营及需求的还包括北京大数据研究院。
据介绍,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由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共同支持建立。作为国内首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大数据研究机构之一,在推进大数据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该研究院设立股份制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博雅盛景创投基金,目前已先后孵化出一批优秀的大数据企业,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同时,研究院还完善了本硕博培养体系与大数据技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博雅大数据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发起成立了大数据教育联盟。(任笑元)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