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4-25日,是胶南职业教育工作者终生难忘的日子。
那一年,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在胶南召开;
那一月,作为会议观摩现场的四所职业学校迎来了全国各地最尊贵的客人;那一天,教育部面向全国成功推出了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胶南模式”。
自此,“引企入校、办校进厂、城乡互动、产教一体”的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胶南模式”花开全国。
一
引企入校,“半工半读”的首次探索
1996年,原胶南电子学校与青岛南涯电子有限公司开展联合办学,学校腾出8亩场地和3排旧校舍,公司投资160万元装修校舍,安装12条流水线,注入流动资金360万元,校企双方共建校内工学基地。企业负责生产、经营,学校负责生源、教学,学生半天学习、半天生产。学生每月可获700元左右的实习报酬,不但解决了学费、生活费,还能节余部分钱寄回家。企业年生产能力由960万支增加到18000万支,学习校招生数量连年攀升,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的三方共赢。
胶南教体局充分肯定这一职业教育办学新路子,提请青岛市政府专门下文推广这一经验。鼓励职业学校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规模大、市场信誉好和管理规范的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共同组织学生以半工半读方式参加企业的顶岗实习。10年间,胶南2万余名农村家庭困难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学业顺利就业。
2006年电子学校半工半读工学现场
二
办校进厂,学校、企业的紧密合作
自此,原胶南市各职业学校突破校域发展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根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联手开展生产性实训、半工半读式培养。
2003年,原胶南高职校与韩国三承电装公司合作设立校外现代汽车机电线束装配工学基地,企业投资500多万元,在企业建成建筑面积2000平米,拥有9条生产线,可容纳500多名学生上岗实习,企业提供生产设备、资材和订单,并挑选高级技工担任培训教师;学校负责日常管理、教学和生产;学生轮流交替上岗,一天学习,一天生产,月工学报酬900元。
此时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不仅是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生产方式,学校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育人,学生总结生产技能的生成、交流生产流程的优化,收获劳动的快乐。朴素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已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2007年5月27日,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视察高职校工学基地。他驻足在工学感悟墙,看着一篇篇发自学生肺腑的工学感悟,由衷赞叹。
2007年5月周济部长视察高职校
三
城乡互动,校企共育的拓展辐射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模式,不仅实现校企共育技能型人才,而且走出了校园,拓展到了农村,成为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胶南市镇两级财政拿出1000万元免费对农民开展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教育培训。以职成教学校为载体,部门合作,城乡互动,创建农民大学堂,融各种形式的农民教育于一体,形成了“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的劳动力培训转移新模式。变过去单一的高效农业科技培训“一灶制”为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并存的“多灶制”;变过去教学内容的“给什么,吃什么”,为“点什么,做什么”,农用车驾驶员、缝纫、电汽焊…..参训农民各取所需,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岗位、就业有技能、创业有本领。
大村镇新农村大学堂全景
四
产教一体,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2006到2016年,伴随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和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进程,“半工半读”胶南模式内涵外延,也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
各职业学校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同管理和经营实训车间。实施产教一体化办学、半工半读式育人,把课堂办到车间,校企共同制定育人标准,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实施模块化教学、订单式培养,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原胶南职业中专与韩国现代造船公司合作开办现代造船班,实施冠名培养。企业下订单,出人才培养规格,选派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核心专业技术培训;学校出菜单,确立教学计划,根据企业要求组织教学和实训;学生既是在校生,又是企业准员工。学生半年工学,每人可得到6000至8000元的工学报酬。实训过程成为生产过程,实训作品就是订单产品,岗位技能得到螺旋式上升。校内培训结束后,学生入厂顶岗实训,实习结束经考核合格后转为正式员工。
2007年职业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
十年探索,胶南半工半读模式,以其创新的模式,丰富的内涵,让更多的农村贫困孩子实现了求学梦,让更多的学生练就了铁的技能、钢的人格,实现升学就业各得其所。
十年发展,昔日的胶南已成今日的黄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这片蓬勃发展的热土上,职业教育所铸就的充足的技术工人,纷纷吸引中国铝业、新能源汽车、青钢环保搬迁、海晶化工、机器人产业园等内外资大项目相继落户。青岛西海岸成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和青岛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地。
来源:黄岛区教育体育局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